小小砂仁,大学问,品种不同价不同!
阳春砂是姜科豆蔻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。多栽培或野生于海拔100-500m有一定蔽荫的山谷或溪流旁和土层深厚疏松、腐殖质丰富的地域。
【历史】
砂仁原名“缩砂蜜”(听名字就知道是外来货),始载于唐·甄权《药性本草》:“缩砂蜜出波斯国”。
唐末宋初有国产砂仁出现,均产自广东阳春,后逐渐引种到阳春周围及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。
清《南越笔记》中始有“阳春砂”的明确记载,曰“阳春砂仁,一名缩砂蜜,新兴亦产之,而生阳江南河者大而有力”。
2004年,阳春市荣获了“中国砂仁之乡”的称号。
另外,砂仁也和槟榔、益智、巴戟天并称我国四大南药。
【来源】
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、绿壳砂、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以果实入药者,称“壳砂仁”;以种子团入药者,称“砂仁”或“砂仁米”;以果壳入药者,称为“砂仁壳”。
砂仁壳性味、功效与砂仁相同,但温性略减,力较薄弱
【性状】
[阳春砂、绿壳砂]
1.椭圆形或卵圆形。长1.5-2cm,直径1-1.5cm。
2.有不明显的三棱。
3.果实表面密生刺状突起。
4.果皮薄而软。
5.种子团分3瓣,每瓣5-26粒。
6.种子直径2-3mm,表面有细皱网纹。
7.气芳香而浓烈,味辛凉、微苦。
[海南砂]
1.长椭圆形或卵圆形。长1.5-2cm,直径0.8-1.2cm。
2.有明显的三棱。
3.果实表面被片状、分枝的软刺。
4.果皮厚而硬。
5.气味稍淡。
【含量测定】
阳春砂、绿壳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.0%;
海南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.0%。
【伪品】
[湘砂仁]
收载:《湖南省中药材标准(2009)》
来源:本品为姜科植物山姜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性状:
1.类圆形或椭圆形。长0.7-1.3cm,直径0.6-1.2cm。
2.果实表面光滑。
3.种子团分3瓣,每瓣4-6粒。
4.味辛、苦,有樟脑气。
[红壳砂仁]
来源:本品为姜科植物红壳砂仁的果实或种子团。
性状:
1.果实表面刺状突起稀疏且较大。
2.果实表面纵向棱线明显。
3.种子较小,直径1-1.5mm,表面有条状纹理。
4.气微,味淡。
[海南假砂仁]
来源:本品为姜科植物海南假砂仁的果实。
性状:
1.长卵圆形。长1.3-2.3cm,直径1-1.5cm。
2.果实表面刺状突起较大。
3.果实表面纵向棱线明显。
4.果皮厚而硬,不易撕裂。
5.种子可见条状纹理。
6.气微,味淡。
[长序砂仁]
来源:本品为姜科植物长序砂仁的果实
性状:
1.长卵圆形。长1.2-2.7cm,直径0.8-1.2cm。
2.果实表面纵向棱线明显。
3.果皮厚而硬,不易撕裂。
4.种子纹理不明显。
5.气微,味淡。
砂仁功效与作用
[性状] 阳春砂、绿壳砂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有不明显的三棱,长1.5-2cm,直径1-1.5cm。表面棕褐色,密生刺状突起,顶端有花被残基,基部常有果梗。果皮薄而软。种子集结成团,具三钝棱,中有白色隔膜,将种子团分成3瓣,每瓣有种子5-26粒。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,直径2-3mm;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,有细皱纹,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;质硬,胚乳灰白色。气芳香而浓烈,味辛凉、微苦。
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,有明显的三棱,长1.5-2cm,直径0.8-1.2cm。表面被片状、分枝的软刺,基部具果梗痕。果皮厚而硬。种子团较小,每瓣有种子3-24粒;种子直径1.5-2mm,气味稍淡。
[炮制] 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[性味归经] 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肾经。
[功能主治] 化湿开胃,温脾止泻,理气安胎。用于湿浊中阻,脘痞不饥,脾胃虚寒,呕吐泄泻,妊娠恶阻,胎动不安。
[用法用量] 3-6g,后下。
[贮藏] 置阴凉干燥处。
简单应用
1.治疗呃逆
取砂仁2g,放入口中,慢慢嚼碎咽下,每天3次,病程短者2次可见效。
2.香砂六君子汤
出处:清·罗美《古今名医方论》
组成:人参3,白术6,甘草2,陈皮2.5,半夏3,砂仁2.5,木香2。
功用:益气健脾,行气化痰。
3.砂仁粥
出处:清·曹庭栋《养生随笔》
处方:砂仁2-3g;大米50-75g
制法:砂仁捣碎为细末;大米淘洗后,放入锅内,加水适量,如常法煮粥,待粥将熟时,倒入砂仁末,稍煮即可。
功能:健脾胃,助消化。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。